公告通知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2013-10-12 00:00撰稿人:核稿:

    大学新生在开始大学生活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问题,表现在客观环境、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产生适应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与中学在培养要求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因而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适应问题

    九月,伴着夏日的余热,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在亲朋好友的赞美和祝福中,在家人的前呼后拥下,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然而,随着军训生活的结束,真正学习的开始,一大批学子却陷入了种种苦恼之中!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茫然,刚进大学时的豪情壮志已不知去向,所剩下的只有整天的浑浑噩噩,不知所措……

    适应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环境方面——对校园环境及周边环境不熟悉。

    2.学习方面——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学习焦虑症”。

    3.生活方面——不能马上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

    4.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知音难觅”的心境。

    5.心理方面——角色转换困难,由优越感变成自卑感。

引导大一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一)帮助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尽快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高考的压力,使大多数中学生只考虑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目标,眼睛盯着高考,不敢或极少奢想上大学以后的事情;进入大学以后,高中的近期目标已成为现实,新的目标又未确立,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过后,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了一个“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隙期”,出现松劲情绪。因此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学新生来说尤其重要。这时,我们应主动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自己3年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给学生以方向、信心和力量,让学生看到新的希望和前途,注入新的前进的动力,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和角色转化。这样,才能使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二)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一新生从过去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很大的大学校园深造,在这里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班主任的唠叨,又不熟悉大学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方法,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和学习的境和学习方法,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和学习的焦虑感。调整学习方法,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学。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主动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设置和个人发展目标的不同,使原来的学习名次上的竞争逐渐淡化,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上的综合评价体系。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还要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根据浅层的了解盲目选修的倾向。

    (三)帮助新生学会与人相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大一新生从各自的家庭、学校来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大学,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由于性格、经历、习惯的差异,往往很难一下子就组成一个融洽的新集体。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后,我们就应该及时帮助新生既认识自己又认识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新的温馨的集体。大学生活主要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大家都主动地去关心集体,就有了共同语言,相互之间地交流就能开展起来。在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同学的交往中,要注意求大同,存小异,彼此要多一点沟通、谅解,少一点埋怨、猜疑。要相互尊重,多看别人的优点,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的行动,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主动与同学交往并善于关心帮助同学,才有可能获得集体与他人的认同,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稳定、愉快、高涨的情绪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

    (四)帮助新生学会文明的生活习惯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对此,在新生入学后,要积极引导他们成为文明生活习惯的倡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为此,我们应该教育引导新生:(1)能够树立科学的现代健康观。使他们能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活动,使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2)能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让新生在娱乐中放松身心,调适情绪,增强自信心,减轻由不足引起的挫折感;参加社会实践、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各种竞赛等发展性活动,从中拓展素质,陶冶情操。(3)能够学会驾驭生活,了解生活的真谛,认识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